加快经济转型 实现优化发展(无锡日报)

发布时间: 2008-01-26 作者:    点击量:
                                ??出席省人代会的无锡代表专题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
    1月25日,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南京隆重开幕。下午,无锡市代表团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就“加快经济转型,实现优化发展”进行了专题审议。代表们踊跃发言,讨论热烈。

  杨卫泽代表说,罗志军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贯穿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条主线,是一个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的好报告。报告中指出,要“促进苏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先导作用,着力推进集约发展、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一对苏南发展的最新定位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当前,包括无锡在内的苏南地区正处于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只有加快经济转型、实现优化发展,才能为富民强省、“两个率先”作出更大贡献。苏南加快经济转型、实现优化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四高”联动为战略抓手。“四高”联动不仅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生产组织方式和实现形式的转型。体现了从一般的生产加工制造向依靠技术、服务为核心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从以外延扩张为动力的发展方式向以内生动能为核心的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反映了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的客观要求。为此,必须加快形成推进“四高”联动的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支撑“四高”联动的产业体系,加快提升保障“四高”联动的城市功能体系,加快建成服务“四高”联动的人才体系,加快建设促进“四高”联动的生态环境体系。

  王锡南代表说,当前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偏重、服务业比重较低,加快经济转型尤为重要。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科技创新,要突出创新意识、创新主体、平台建设、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和政府引导;一手抓资本经营,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要把握资本市场走势,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基础工作,落实鼓励企业上市的各项政策措施。

  吴峰枫代表说,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无锡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推动力量。无锡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必须实现三个方面转变:一是转变开放发展理念。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把区域开放置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框架内,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无锡服务”的跨越。二是转变开放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从由政府主导的运作转向由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运作,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载体,培育具有国际功能的中心城市。三是转变开放发展策略。创新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方式,培育引进知识性要素,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快培育无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吴建亮代表说,今后五年,是江苏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时期,无锡作为苏南板块的重要一极,理应在全省新一轮创新优化发展中发挥先导示范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做到“五个注重”:一是高新产业发展注重高端化,启动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建设“无锡硅谷”,重点打造光伏太阳能和集成电路产业;二是“三创”载体建设注重高水平,更加突出“三创”载体建设的内涵和质量;三是知识产权工作注重高质量,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制订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四是创新人才引进注重高层次,大力推进第三批“530”计划,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无锡;五是和谐社会建设注重高品质,以无锡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全面启动“十大科技示范工程”。

  解晓南代表说,加快经济转型,关键要以创新思路,冲破传统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增长,工业增长过度依赖外向投资增长的旧模式,全面构建富有活力与竞争力、富有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体系。提升工业结构素质,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要素,重视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产业梯度转移,积极探索建立境内外合作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朱晓红代表说,面对资源环境的制约,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承接国际服务业中心转移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加快经济转型。从发展路径来说,一是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提高新引进企业的门槛,拉长高新技术产业链;二是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口岸、金融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稳固推进消费型服务业发展;三是加大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搭好服务平台,搞好载体建设,优化软环境,加大创造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要重视制订地方性法规,促进和保障经济转型和优化发展。

  刘礼华、蒋锡培代表说,要加快经济转型,关键要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对传统产业应制订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快传统产品的高新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议加大对节能减排引导资金的投入,使企业自觉投入到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