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风险投资基金 风生水起?(腾讯网)

发布时间: 2007-02-25 作者:    点击量:
    谈到中小企业融资难,专家学者如是说:直接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在底层资本市场缺位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几乎成了民营企业唯一可以选择的正规融资渠道。而即便如此,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抵押担保不足等问题,银行资金向中小企业流动也不顺畅。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根基日益夯实,时下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中小企业板建设被提上日程,而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投资基金(VC),特别是本土的民营风险投资基金的积极性被空前激活。


■ 民间资本看好VC


    近日,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的世华联合投资基金公司在京成立。与以往政府主导不同,本次基金的成立完全是民间资本自由组合形成,国内电缆行业的龙头企业远东控股集团担纲发起者,以1亿元人民币2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十多家民企,如中国雨润、江苏利安达集团、红豆集团等“瓜分”了余下80%的股权份额。该基金委托中科招商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市场操作。


    虽然世华联合为本土民营创业投资基金,但是运作方式与国外GE、微软、IBM、波音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相同,均采用“主业+基金”方式,即在运营主业的同时投资成立了投资基金,并通过专业机构运作使之创造价值。


    中科招商总裁单祥双表示,世华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IPO前的项目,特别是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的中小企业。他解释说,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板的市盈率在40倍左右,远低于NASTAQ和港股,近期在上市的6家上市公司中VC收益率从5倍到10倍不等,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和中小板市场建设的加快,VC的市场前景可观。他断言:“2007年将是国内本土VC的崛起年”。


     国内著名风险投资研究机构清科集团的研究报告似乎支持了单祥双的观点。清科一份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造就了一批富裕人士。随着近年来创业投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富有省份,民营企业家和富足的私有业主早已尝试风险投资。2006年本土机构的投资案例总数为99个,投资总金额为3.26亿美元。


■ 实践出真知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深交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2007年深交所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注重数量和质量的并重以及规模和结构的并重;将继续推动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扩大试点范围,全力推动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尽快进入试点;将适时推出创业板。所有政策法规及管理层的声音,都支持了单祥双的观点。


    清科统计,2006年重启IPO后,中小板的上市标准做了调整,审查效率明显提高。在2006年由创业投资商或私募股权投资商支持的39家IPO公司中,有10家企业是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较过去大幅增加,有1家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合计共占全部39家公司的四分之一强。


    但是,与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投资总额17.78亿美元相比,本土3.26亿美元投资额不足19%。就此,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认为,“本土风险投资基金近期不会有太大起色”。


    赵弘表示,目前制约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的瓶颈并没有解决,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法规、制度层面不完善。到目前为止《产业投资基金法》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都没有出台,使得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无法可依,风险巨大;二是虽说各方都呼吁加快中小企业板建设,但是未有质的突破,投资基金的退出出口不通畅;三是中国人的思路仍没有完全适应VC,毕竟VC是泊来品。


    清科集团的一位研究人士也认为中国本土VC迅速暴发存在一定难度。他认为,外资机构进入中国比较早,有资金、专业等优势,本土VC短期内难与其形成竞争,特别是国外VC擅长的高技术企业等领域。


    或许学者一向比较理性,而创业者更多地依靠冲劲,2007年本土风险投资基金能否崛起,还要用时间去证明。